【潰瘍性結腸炎成因】30歲男醫生工作壓力爆煲誘發結腸炎 一文看清潰瘍性結腸炎成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
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因潰瘍性結腸炎而辭去首相一職。在本港,潰瘍性結腸炎亦正影響不少人,據統計,目前約有2000名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,大部分均爲年輕人士,而且數字連年上升。到底潰瘍性結腸炎會有甚麼症狀、有何成因,又有甚麼治療方法?
潰瘍性結腸炎是甚麼?
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其中一種,患者的大腸黏膜會反覆發炎、潰瘍和疼痛, 是一種非感染性的腸道疾病。當中,95%病變從直腸開始,一直往上蔓延至乙狀結 腸、降結腸,甚至整個大腸。
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成因
免疫系統紊亂
腸道細菌失衡
遺傳因素
環境因素
飲食問題,例如進食過多動物性脂肪和加工食物
壓力大
壓力大也是成因之一。一名年約30歲的男醫生,20歲開始發病,當時出現便血、大便改變,因擔心是腸癌而求醫。他使用塞肛藥物後反應理想。不過,至畢業試前夕,他因壓力「爆煲」而出現嚴重發病,須入院接受類固醇治療。幸畢業後,他的病情改善,目前只須使用一般塞肛消炎藥。
7大病徵
腹痛
腹瀉
脫水
血便
發燒
貧血
體重減輕
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表示,病徵會全方位影響患者,「一般而言,被影響的大腸範圍愈廣,症狀會愈嚴重。」發病高峰期可以是20至30歲的壯年,嚴重影響學業或工作;另一個發病高峰期則是60至70歲,影響老年生活質素。吳昊醫生續指,臨床上,見過不少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大受影響,患者即使腸内沒有大便,都會經常感到便急,「有患者會嚴重得每10分鐘就有腹痛、腹瀉的感覺,一定要去洗手間;有人坐港鐵時,短程由東涌站坐到香港站都無法完成。」
可併發腸癌 增加死亡風險
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情會隨時間惡化,50%直腸炎患者的腸炎範圍可能增大,其他患者則約 9%。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引致腸道狹窄、腸道穿孔、毒性巨結腸症等併發症,更會增加大腸癌風 險。研究顯示,患潰瘍性結腸炎10年,便有2%腸癌風險。
潰瘍性結腸炎更有可能引致非腸道的併發症,如表層虹膜炎、壞疽性膿皮症及强直性 脊椎炎等。同時有其他致命風險,吳昊醫生表示,一旦細菌入血,可造成腹膜炎,演變成敗血症甚至死亡。
一名約35歲的女士,早在踏入20多歲時發病,但對治療有所誤解,且渴望生兒育 女,一直不肯用藥。10多年來,她的病情持續惡化,腸臟出現多出傷口,並持續性出 血,導致營養不良,生活質素非常差;而且,其腸細胞更已出現輕微病變,影響腸臟 大片位置。
5年前,患者由於病情變得嚴重,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。雖然她只肯使用消炎藥,但已有明顯改善,情況維持了約3年。不久前,她獲邀參與一項期待已久的工 作,因壓力過大而再次嚴重發病,須入院以類固醇進行緊急治療,約一星期後情況穩定。
診斷方法
一旦出現懷疑是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,會以內視鏡檢查與切片化驗、X 光大腸鋇劑攝 影確診;並利用血液測試和糞便測試,排除克隆氏症、過敏性腸綜合症和憩室炎等, 吳昊醫生解釋:「這些病症的症狀與潰瘍性結腸炎相似,必須準確找出病因才能給予 適當治療。」
治療方法
現時,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有不同選擇,視乎病情影響哪一部分的腸道,給予口 服或塞肛抗發炎藥物;亦可選擇類固醇、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。剛發病的患者,若 病情屬輕微至中度,一般會使用胺基水楊酸或皮質類固醇治療,再繼續以胺基水楊酸 或硫代嘌呤作維持治療;病情中度至嚴重的患者,通常以生物製劑或環苞素 A 治療, 再以生物製劑或硫代嘌呤作維持治療;而嚴重患者,如已出現腸道穿孔、腸道狹窄和 毒性巨結腸症等,則可能要同時考慮進行結腸切除術。
Text :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
Photos :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